“五山半水四分田,半分道路和庄园”,讲得就是佳木斯桦南县。桦南自然资源得天独厚,素有“地上林和粮,地下黑(煤炭)、白(白石)、黄(黄金)之称。”
这片曾在东北沦陷后,遭到日本侵略者掠夺性采掘的富金矿区域,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几十年里,仍然源源不断的产出黄金。富饶的土地滋养着属于她的人们,每当来到东北的黑土地,便有一种油然而生的喜悦。
桦南的山并不少,我们翻山越岭,一路前行,泥路上颠簸了两个小时,终于到达了位于一大片田地前的安利家。

安利:“宝贝铁疙瘩”带我走上幸福路
退伍老兵相中迪尔
年轻时的安利从学校出来就当兵入伍,三年的军旅生涯,让他有机会学习到跟机械相关的一些知识。退伍后,安利回到村里务农,开始负责给生产队开拖拉机,那时,生产队的拖拉机属于稀罕物,一个村子顶多也就只有一两台。
熟悉机械的安利接触拖拉机后,看到了机械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,冥冥之中也促使他走上了与机械为伍的道路。
安利买的第一台设备不是农业机械,而是一台推土机。当时安利的主要工作便是将家乡周边金矿的矿砂整堆,伴随着黄金产量的逐年上升,安利的作业量也日渐增多,也完成了资金的积累。
当别人看到工程机械行业机遇的时候,安利开始逐步退出工程机械市场,转而投入农机市场。2004年,安利开始考察农业机械市场,安利回忆说:“当时我亲自到佳木斯考察过,打听谁家的车好,懂行的人跟问我:皮袄和貂皮大衣哪个好,我说当然是貂皮大衣好,那人说,约翰迪尔就类似于衣服里的‘貂皮大衣’,我一下就明白了,坚定不移的,一定要买约翰迪尔!”

安利的眼中闪着希望的光芒
田间的迪尔竞赛
安利购买的约翰迪尔1042(现为W70)联合收割机,成为桦南县驼腰子镇为数不多的约翰迪尔收割机。不会开收割机的安利只能雇司机,然而一次偶然的田间竞赛让安利一直雇佣司机的想法有了转变。
刚买回1042不久,安利便跟司机一起到田间作业,偶然的机会,与他们相邻的地块也在用约翰迪尔1042收割机作业。刚刚尝到大型收割机效率甜头的安利,本来对一天12墒地的收割效率非常满意,但是当他打听到,人家的约翰迪尔1042一天能收获20多垧地的时候,他才明白,约翰迪尔1042收割机有着这么大的潜力。
第二天,不服输的安利清晨5点便将司机喊醒,开着1042热火朝天地开始收割,想要突破20墒地的关口。然而遗憾的是,做到晚上了,他们仍然没有突破20墒地,只做到15墒地。这令安利下定决心自己学开收割机,安利说:“当时跟同行一比较,才知道自己的差距,对约翰迪尔收割机操作的熟练程度,直接决定着收割的效率。”
安利开始利用雇佣的司机休息的间歇练车,安利告诉记者:“第一年的时候我开着收割机掉头都非常不熟练,但是到第二年,我一天也能收到十六七墒地,等到了第三年,我就辞退了雇佣司机,自己已经能非常熟练的一天收割20多垧地。”
深更半夜考验服务专业度
对收割机越来越熟练的安利,有空的时候开始自己捣鼓收割机,也尝试着进行简单的维修。
有一回安利驾驶着1042到依兰县进行收割作业,在深夜十点多快结束收割的时候,收割机前轴承出现故障,安利便自己开始动手检修,但是修到一半便无从下手,便立即给约翰迪尔在佳木斯的经销商打电话寻求解决办法。
约翰迪尔的售后服务人员夜里十二点接过安利的电话,便在电话中进行指挥安利,需要如何拆装,需要如何进行维修。安利跟随电话中的操作指令一步步的操作,终于顺利修好了设备。
还有一次,安利的收割机挂不上挡,自己把变速箱全部拆开了仍然没修好,安利又给约翰迪尔的服务人员打电话求助。约翰迪尔的售后服务人员在了解了故障现象后,告诉安利可能是挂挡的拉筋跑位了。安利按照其指导,仅用了几分钟就修好了。
安利告诉笔者:“当时正处于农忙时节,如果服务人员赶往现场修车,可能会耽误我一天的工期,损失一天近万元的收入,但是约翰迪尔的服务人员在电话中便能将故障讲清楚,并成功帮助我排除故障,我都六十多岁了,这种服务质量令我十分佩服!”